Executor框架的最大优点是把任务的提交和执行解耦,ExecutorService和其各种功能强大的实现类提供了非常简便方式来提交任务并获取任务执行结果,封装了任务执行的全部过程。而封装最大的效果是使得真正执行任务的线程们变得不为人知。使得操作友好,不用程序员关心具体的执行,只需要等结果就行了。
比如用Executor.submit(Callable)返回Future,再调用Future.get()来获取线程返回值时,就必须得等线程完全执行完了再get结果,不然结果就错了。 ThreadPoolExecutor有两个最重要的集合属性,分别是存储接收任务的任务队列和用来干活的作业集合。 其中阻塞队列workQueue是来存储待执行的任务的,在构造线程池时可以选择满足该BlockingQueue 接口定义的SynchronousQueue、LinkedBlockingQueue或者DelayedWorkQueue等不同阻塞队列来实现不同特征的线程池。 execute方法的主要逻辑如下: 如果线程池的状态是RUNNING,线程池的大小小于配置的核心线程数,说明还可以创建新线程,则启动新的线程执行这个任务。 如果线程池的状态是RUNNING ,线程池的大小小于配置的最大线程数,并且任务队列已经满了,说明现有线程已经不能支持当前的任务了,并且线程池还有继续扩充的空间,就可以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提交的任务。 如果线程池的状态是RUNNING,当前线程池的大小大于等于配置的核心线程数,说明根据配置当前的线程数已经够用,不用创建新线程,只需把任务加入任务队列即可。如果任务队列不满,则提交的任务在任务队列中等待处理;如果任务队列满了则需要考虑是否要扩展线程池的容量。 当线程池已经关闭或者上面的条件都不能满足时,则进行拒绝策略,拒绝策略在RejectedExecutionHandler接口中定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 上面逻辑的解释: 构建线程池时定义了一个额定大小,当线程池内工作线程数小于额定大小,有新任务进来就创建新工作线程, 如果超过该阈值,则一般就不创建了,只是把接收任务加到任务队列里面。但是如果任务队列里的任务实在太多了, 那还是要申请额外的工作线程来帮忙。如果还是不够用就拒绝服务。 上面的逻辑主要是讲接收任务的。